Search

【「比基尼登山客」G哥,一年後】
最初看到網友分享的時候,讓我吃了一驚。G哥竟然上了美國老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「比基尼登山客」G哥,一年後】
最初看到網友分享的時候,讓我吃了一驚。G哥竟然上了美國老牌體育雜誌「Sports Illustrated」!匆匆讀了一遍,初步印象是老外應該會覺得臺灣的山很難爬 (倒也不假) 😆

但也稍稍感到一些悲哀:2006年民生報停刊之後,與山相關的議題正式退出主流媒體。如今同樣的報導深度,竟然要懂英文才看得到,身為一位愛山的臺灣人實在是情何以堪。

外國人是怎麼看G哥的呢?以下是一些翻譯和感想。

-----

標題:The Fatal Calling of the Bikini Climber

試翻為「比基尼登山客的致命招喚」,核心的calling一字代表她對山發自內心的衝動與渴望。這兒不該理解是山在招喚她,因為這只是人類浪漫的想像罷了──招喚她的力量,永遠來自她自己的心靈。

-----

1. 題材
G哥的故事背後有太多有趣題材可用了。他是一位嬌小的亞洲女性,走的卻不是尋常路,甚至負重、經驗和體能都遠超一般的男性山友;然而他又是一位網路紅人,喜愛分享在山上拍攝的泳裝照片。顛覆傳統價值觀的經歷、網紅的身分和熱烈的爭議合而為一,無怪乎能獲得主筆的青睞。

請大家不要忘了剛出事時,酸民的言論可以多麼無知。最經典的一句話也被收錄進文章囉:「穿比基尼爬山當然會被凍死啊。」

.

2. 治療與成長
說真的,大家多少都會好奇「她怎麼會有這麼多時間花在爬山上」吧?原來是2014年的時候,雇主希望她去中國大陸工作,加上父親逝世的打擊,讓她決定辭去工作並開始投注在爬山這個嗜好上。所以她活躍的那些年,基本上就是靠著累積數十年的積蓄過活。

每人登山的動機都不太相同,但小至生活壓力,大至心靈創痛,大自然都是能提供治療的場所。

又因為她和朋友打賭輸了,登頂必須要拍泳裝照,倒是意外地開啟了一條自我發現的道路 (據文章所述,以前的她屬於嫻靜的類型)。藉著大膽展露身體和網路分享(包含實用登山資訊),G哥的追隨者日益變多,她也再也不是從前那位害羞的女孩了。

她拒絕贊助商的邀請、樂於提供實用的登山資訊、撿拾步道上的垃圾、幫受傷的山友分攤背包重量,並著眼更大的挑戰:完登臺灣268座超過3,000公尺的山峰。

G哥的朋友們相信,她希望父權的框架之下奪回自己的身體。旁人心中慾望的投射,對她來說則是驕傲的展現。但另一方面,成長後的她也越來越難找到合拍的夥伴,使她逐漸走上了孤鷹的道路。

.

3. 可能的致命因素:輕量化

2018年12月,一位名叫瓊恩‧所羅門(Jon Solomon)的資深外國山友與她在山上巧遇 (文章說現場的山屋和周遭營地裝了150人左右)。常在臺灣健行的他,認為輕量化有助於在臺灣濕滑不平的山徑上保持平衡,所以當G哥把背包裡的食物秀給他看的時候,瓊恩驚呆了──重量/能量比不優的糖果棒、需要沉重廚具烹煮的飯與麵、多餘的水,甚至還有更大更重的專業攝影器材。

他勸說G哥改用乾燥食物跟和較輕的裝備,降低背負重量至適合她身體質量的等級,這樣失去平衡的時候,背包重量才不會扯她下墜。然而她只是禮貌性地揮揮手,回去繼續拍照,沒有理會他的建議。(看描述的話,我感覺這位老外應該覺得有些被冒犯)

「當時山上這麼多人,怎麼就沒有人給臺灣最有名的健行者建議呢?但至少我試過了。」瓊恩如此想著。事後他在香港得知G哥的死訊時,也沒有太過震驚。(看吧果然有記恨 😅)
.

4. 死後餘波
有人認為G哥是山友的表率,有人認為她只是又一個為名而死的網紅。當時社會輿論對登山者極不友善,尤其是爬「黑山」出事的山友。政府一度揚言要罰錢,但後來取消了,文章裡只說是G哥的岳界朋友出手相助。

但更值得注意的是,龍應台、立委、網路名人、登山社群等於事後一齊發聲的力量,不只扭轉了輿論風向,還讓山林議題終於上達天聽。換句話說,「山林解禁」政策是G哥留下的遺產。

-----

【個人感想】
輕量化那一段超級有《聖母峰之死》裡面外國遠征隊看臺灣隊 (高銘和、陳玉男等)的既視感。但輕量化觀念在臺灣有嚴重的代溝,倒不是太有爭議的事情。

假如G哥有輕量化,又如何?當然可以說是事後諸葛,但登山安全講究的是從各方面降低風險,而文章提到的輕量化論述的確合理。

我們自己的登山文化中,也往往會崇拜負重能力傑出的山友,但這是因為早年觀念和裝備取得不易使然。未來大家還是應該多多學習輕量化,瞭解「揹得輕又爬得好」也是值得崇拜的登山方式喔。

.

最終,還是要說一句:謝謝你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進入社會數年之後,受「臺灣人一生一定要做的三件事」影響,我以菜鳥之姿跟團登上玉山主峰。那是個天空異常清朗的一月天,日出雲海的美景深深地撼動了心靈,也讓我萌生完登百岳的念頭。 奈何工作忙碌,難得空閒,我逐將這份熱愛轉向了山域歷史、人文與政策,但不久後就發覺臺灣人其實非常缺乏這方面的資訊。於是呢,我創立了以「城市山人」為名的個人媒體,盼望自己能為心愛的山林略效棉薄之力。 我只是一位再平凡不過的山友和都會白領,但我相信透過不懈的努力,一定能讓環境變得更好。
居於城市的我愛爬山,也愛寫山,但不是自然景物與行程紀錄,而是山與人的關係。
View all posts